谁能通天地,方圆鉴古今。

医院药房处方审核汇总

31 03月
作者:hiretianxia|分类:中医药

一、中药处方药证相宜性审核

1、用药禁忌歌诀: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增:

另有反,勿同行,云母粉,反决明;

苋与鳌,禁混煎;葱和蜜,勿轻犯。

十八反歌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南沙参、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除了原本的十八反,云母粉忌与石决明混用;红苋菜忌与甲鱼同食;葱和蜂蜜忌同食。

 

十八反歌增补

斑蝥荷叶马齿苋,犀角牛黄不可从;

禹余粮共赤石脂,凌霄卫茅治未工。

黄柏皮偕预栀子,伏龙没药莫相逢;

王不留行赤小豆,王瓜商陆勿使攻。

神曲麦芽车前草,枳壳枳实用亦凶,

白芨白蔹并半夏,瓜蒌贝母五般真,

莫与乌头与乌逐,逢之一反极如神。

大戟芫花兼海藻,却与甘遂四般并,

若遇甘草同煎服,纵有良医活不成。

外有六般相反物,切需避忌认之真:

蜜蜡莫与葱相见,藜芦勿使酒来浸;

石决明休见云母,犯了之时祸不轻。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妊娠服药禁忌歌》总结的禁忌中药可分为大三类:

(1)绝对禁用的剧毒药:芫青(青娘虫)、斑蝥、天雄、乌头、附子、野葛、水银、巴豆、芫花、大戟、硇砂、地胆、红砒、白砒。

(2)禁用的有毒药:水蛭、虻虫、蜈蚣、雄黄、雌黄、牵牛子、干漆、蟹爪甲、麝香。

(3)慎用药:茅根、木通、瞿麦、通草、薏苡仁、代赭石、芒硝、牙硝、朴硝、桃仁、牡丹皮、三棱、牛膝、干姜、肉桂、生半夏、皂角、生南星、槐花、蝉蜕等。

另外,在实践中还发现下列中药也是孕妇应慎用的:瓜蒂、藜芦、胆矾、郁李仁、蜂蜜、甘遂、赤芍、全蝎、枳实、红花、五灵脂、没药、雪上一枝蒿、莪术、商陆、当归、川芎、丹参、益母草、桃红、血竭、穿山甲、泽兰、乳香、毛冬草、吴茱萸、砂仁、豆蔻、厚朴、木香、枳壳、金铃子、黄莲、栀子、龙胆草、山豆根、大青叶、板蓝根、苦参、丹皮、生地、玄参、紫草、犀角、茅根、槐花、川乌、草乌、延胡索、细辛、白芍、白芷、甘草、酸枣仁、海龙、海马、芦苇、洋金花、天南星、太子参、王不留行、硫黄、樟脑、玄明粉、蟾酥、蜣螂、土鳖虫、红娘云、阿魏、猪牙皂、路路通、八月木、柴胡、天仙子、马鞭草、白附子、麻黄、冬葵子、蓖麻油、番泻叶等。 孕妇应禁用和慎用的中药,概括起来为大多为活血化瘀药凉血解毒药行气驱风药苦寒清热药


2、饮片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2)饮食禁忌:常山忌葱;地黄、首乌忌葱、蒜、白萝卜;人参忌白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忌生葱滋补药忌茶;高热患者忌油;过敏、哮喘、肝炎、疮疖等忌鸡、羊、猪头肉、鱼虾蟹、韭菜、发()菜等

(3)证候禁忌:

体虚多汗者,忌用发汗药、忌用麻黄,以免加重发汗而伤阴津;

阴虚内热者,慎用苦寒清热药,以免枯燥伤阴;

阴虚津亏者,忌用淡渗利湿药,以免加重津液的耗伤;

阳虚里寒者,忌用寒凉药;

脱证神昏者,忌用香窜的开窍药,以免耗气伤正;

表邪未解者,忌用固表止汗药,以免妨碍发汗解表;

湿热泻痢者,忌用涩肠止泻药,以免妨碍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补虚药,以免闭门留寇;

湿盛胀满、水肿者,忌用甘草;

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忌用苦寒或泻下药;

火热内炽、阴虚火旺者,忌用温热药;

麻疹已透及阴虚火旺者,忌用升麻;

虚喘、高血压及失眠者,慎用麻黄;

有肝功能障碍者,忌用黄药子;

肾病患者,忌用马兜铃;

哺乳期妇女,不宜大量使用麦芽;

月经过多及崩漏者,忌用破血逐瘀药。


3、七情配伍:

(1)单行(1味药):人参(独参汤);

(2)相须(功效相似):金银花配连翘,可增进疗效;

(3)相使(主仆关系):枸杞子配菊花,可增进疗效;

(4)相恶:生姜配黄芩,会抵消、削弱原有功效;

(5)相畏、相杀:生姜配半夏(半夏畏生姜,或生姜杀半夏),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

(6)相反:属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会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


4、服药时间:

(1)空腹服(饭前2小时):A、峻下逐水药,如十枣汤;B、驱虫药;C、攻积导滞药;D、活血化瘀药(亦可食前服),如桃核承气汤。即体内多了不该有的某种东西,就空腹服,如多了水、虫、积滞、瘀血等。(十个核桃被虫捣空)

(2)饭前服(饭前0.5小时):A、补益药,如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等;B、制酸药;C、病在膈以下,如肝、肾等脏器疾病。(补益制酸膈以下)

(3)饭后服:A、一般药物;B、对胃肠道有刺激及苦寒伤胃药;C、健胃消食药,如保和丸、大山楂丸等;D、病在膈以上,如头痛、眩晕、目疾、咽痛等。

(4)清晨服:A、利水蠲饮祛湿剂,如鸡鸣散;B、涌吐药,如常山饮、七宝饮等。(清晨七点鸡鸣,常吐水)

(5)上午服:A、借阳扶正祛邪药,如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九味羌活汤等;B、温肾阳、温脾阳药,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等。

(6)下午及夜晚服:具有滋阴潜阳、清热解毒、重镇固摄等作用的药。

(7)睡前服:A、安神药,如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B、涩精止遗药;C、部分缓泻药宜睡前服,便于翌日清晨排便;D、治夜汗出、夜半腹痛药。

(8)疾病发作时服:A、截疟药宜于疟疾发作前1-2小时服用;B、平喘药宜于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9)其他:A、急性病应立即服药,慢性病宜定时服药;B、调经药应于经前或经期服用;C、呕吐、惊厥、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不拘时)服药。


5、服药次数:

(1)分服:即分次服,老弱体虚者宜少量多次服药;

(2)顿服:1次/日,量大力峻,起效快,多用于正气未虚的急重症,年老体虚慎用;代表方剂如桑杏汤、瓜蒂散、大黄牡丹皮汤等;(炖大杏瓜)

(3)频服:少量多次,频频服用。多用于上焦病变,如止吐药;急重病可间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代茶饮则不拘时频服;

(4)连服:指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的药物,多用于急病和危重症。


6、服药温度:

(1)温服:一般中成药均以温开水送服,可和胃益脾,避免损伤脾阳,如补益类及散寒类汤药,如当归四逆汤等;也可减轻对胃肠道刺激,如乳香、没药、瓜蒌仁等;

(2)热服: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以助药力;解表药热服后须温覆衣被,或啜热稀粥以助发汗,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如出现真热假寒证也应寒药热服,寒服会被真热格于外,不被吸收;

(3)冷服:适用于解毒药、止吐药、热证药、清热祛暑药;如出现真寒假热证也应热药冷服,以防格拒药势;

(4)含服:多用于咽喉肿痛(口腔含服,如六神丸、西瓜霜片、玄麦甘桔含片、金果含片等)、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如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


7、17种常见毒性中药的用量:

砒石:0.002~0.004g

天仙子:0.06~0.6g

生千金子:1~2g

蟾酥:0.015~0.03g

生附子:3~15g

生白附子:3~6g

洋金花、生马钱子、生藤黄:0.3~0.6g

青娘虫、斑蝥:0.03~0.06g

红娘虫:0.1~0.3g

轻粉:0.1-0.2g

雪上一枝蒿:0.06~0.12g

生甘遂:0.5~1.5g

雄黄:0.05~0.1g

闹羊花:0.6~1.5g


8、毒2麻3:

(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调配:

含有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2量。处方保存2年备查。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应给付炮制品,不属于毒性饮片处方。

(2)按麻醉药管理的饮片调配:

按麻醉药管理的饮片只有一味罂粟壳,也称米壳,有生罂粟壳和蜜罂粟壳2种炮制品,处方写罂粟壳时给付蜜罂粟壳。

必须凭有麻醉药处方权执业医师签名淡红色麻醉药处方方可调配;与群药一起调配,不得单方发药;成人一次的常用量为每天3~6g,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处方保存3年备查;本品有成瘾性,故不宜常服,孕妇及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


9、部分毒性药材和饮片的特殊注意事项:

不可内服:水银、红粉、白降丹

有强烈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丁公藤

咳血及吐血者:大皂角(忌用)、猪牙皂(禁用)

不可过量,忌与酸味食物同服:两面针

对漆过敏者禁用:干漆

青光眼禁用:华山参(前列腺重度肥大者慎用)、天仙子(心动过速)、生天仙子(心动过速)、洋金花(心动过速)

有催吐的副作用,量不宜过大:常山

体虚者禁用,不宜多服久服:闹羊花

不宜生用:榼藤子

不宜多服久服、生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马钱子、马钱子粉

多入丸散:闹羊花、洋金花、青娘虫、红娘虫、蟾酥、雄黄、砒石

炮制后使用: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半夏、天南星


10、现行《中国药典》载有毒性药材和饮片:

小毒: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小叶莲、川楝子、飞扬草、水蛭、北豆根、艾叶、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金铁锁、南鹤虱、急性子、草乌叶、重楼、鸦胆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蛇床子、紫萁贯众、蒺藜、榼藤子、鹤虱、翼首草

有毒:三棵针、千金子、千金子霜、土荆皮、山豆根、干漆、天南星、木鳖子、仙茅、半夏、甘遂、白附子、白屈菜、白果、全蝎、华山参、朱砂、两头尖、芫花、苍耳子、附子、京大戟、制川乌、制天南星、制草乌、苦楝皮、金钱白花蛇、洋金花、牵牛子、轻粉、香加皮、狼毒、臭灵丹草、商陆、常山、硫黄、雄黄、蓖麻子、蜈蚣、罂粟壳、蕲蛇、蟾酥

大毒:川乌、马钱子、马钱子粉、天仙子、巴豆、巴豆霜、红粉、闹羊花、草乌、斑蝥


11、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过敏较多),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2)加强用药监护,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救治措施;

(3)其他非重点。


12、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举例:

(1)药证不符:药一改药二后好转;

(2)超功能主治用药:参附注射液(身负超能力);

(3)给药途径和(或)给药方式不当:肌内(注射)野木瓜(注射液);

(4)超剂量使用:丹参多酚酸盐(超多);

(5)溶媒选用不当: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中药注射液溶媒多用葡萄糖注射液);

(6)溶媒用量不足:艾迪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250ml(艾迪糖高445-应用400-450ml);

(7)配伍禁忌:第一组+第二组;

(8)配制不规范:药一+药二共同溶于氯化钠注射液。


13、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

(1)生姜(3-5片):温中散寒用生姜;

(2)黄酒(15-20ml)或白酒(酌减):活血化瘀、风寒湿痹黄白酒;

(3)蜂蜜水:润肠通便;

(4)米汤:脾胃虚弱、胃肠疾病、补虚用米汤(四十人渴了,骂人更衣喝米汤);

(5)淡盐水:引药入肾;

(6)焦三仙煎汤:消积导滞,至宝锭用焦三仙;

(7)鲜芦根煎汤:清热透表生津,银翘解毒鲜芦根;

(8)清茶:清热,川芎茶调散。


14、中成药联用配伍禁忌:

(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

①天王大人不通半川:(天麻丸、尪痹冲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含附子)不宜联用(通宣理肺丸-含半夏,蛇胆川贝液、川贝枇杷露-含川贝);

②镇咳通红不去心内:(镇咳宁胶囊、通宣理肺丸、橘红痰咳颗粒-含甘草)不宜联用(祛痰止咳颗粒-含甘遂,心通口服液、内消瘰疬丸-含海藻);

③十九胆畏六苏济纯散:(胆宁片、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含郁金)不宜联用(苏合香丸、六应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紫雪散等-含丁香或母丁香)。

(2)含相同成分/相同有毒成分中成药的联用:

①含附子:天麻丸、大活络丸、正天丸(天王大人含附子);

②含制川乌或制草乌:风湿骨痛胶囊、复方小活络丸;

③含朱砂: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白天杀猪);

④含马钱子:痹祺胶囊、华佗再造丸(华佗骑马);

⑤含冰片(寒凉):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七厘散(七片丹心)。

(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禁忌(热性与寒性不宜联用):

①附子理中丸与牛黄解毒片;

②附子理中丸与黄连上清片;

③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

(4)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

①含麻黄:

a、忌联用降压药(麻黄能升压):珍菊降压片、降压片、牛黄降压丸、复方罗布麻片(麻黄不降压);

b、扩张冠脉药(麻黄缩血管):山海丹、速效救心丸、滋心阴液、活心丹、益心丸、补心气液、心宝丸(山海丹心扩血管);

②含朱砂(磁朱丸、更衣丸、安宫牛黄丸):内消瘰疬丸、消瘿五海丸等(磁珠更衣安,不找消)。


15、老年人不宜同时服用的药物:

(1)增加毒性(低保):麝香保心丸和地高辛等强心类药物;

(2)影响疗效:

a、单身银发隔1时: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片和法莫替丁片;

b、元通、心通、血通,通通不找糖(不找阿司匹林):含人参、甘草、鹿茸的培元通脑胶囊、益心通脉颗粒、活血通脉片和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消渴丸、胰岛素;

(3)加重不良反应(林子里没草没鹿):甘草、鹿茸和阿司匹林。


16、妊娠及哺乳期用药指导:

(1)选择临床中使用时间长且安全的药物;

(2)给药时从低剂量开始;

(3)说明书标注“禁用”的绝不使用,标注“忌用”的尽量不使用,标注“慎用”的审慎使用;

(4)1天服用1次的,晚上给药;

(5)1天服用多次的,哺乳后立即服用;

(6)使用西药时,尽量选择半衰期短,高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低和低脂溶性药物;

(7)新癀片:含吲哚美辛,孕妇禁用;

(8)复方甘草口服液:含阿片酊,哺乳期禁用。


17、婴幼儿患者用药指导:

(1)用药及时,用量宜轻;

(2)宜用轻清之品:外有表邪,内有火热之发热,仍应辛凉解表,不宜用苦寒退热之品;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4)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5)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小孩可用太子参,即孩儿参。


18、小儿用药用量:

(1)首选有儿童用法用量的儿童专用药;

(2)非儿童专用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选择相应药量:

a、3岁以内:1/4成人量;

b、3-5岁:1/3成人量;

c、5-10岁:1/2成人量;

d、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当。


19、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

(1)香加皮:

典型不良反应:心律失常、血压先升后降(心率血压香加皮);

(2)蓖麻子:

典型不良反应:口麻、严重脱水、肝肾损伤、精神错乱、手舞足蹈(麻子神经,又麻又脱水);

(3)雷公藤:

典型不良反应:男女生殖损伤、肝肾损伤、血液细胞减少、心电图改变(雷公血少,生殖毒肝肾);

(4)黄药子:

典型不良反应:胆汁淤积、黄疸;

(5)吴茱萸:

典型不良反应:视力障碍、脱发、流产(三无);

(6)鸦胆子:

典型不良反应:便血、胃肠道充血、结膜充血、双肾刺痛(乌鸦充血肾刺痛);

(7)白矾:

典型不良反应: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骨软化和骨营养不良(白矾白痴白骨精);

(8)胆矾:

典型不良反应:口中有特殊金属味、粪便多呈蓝绿色(特殊蓝绿便,借你两个胆),解毒首选依地酸二钠;

(9)蜈蚣:

典型不良反应:肝肾损伤、溶血性贫血、酱油尿、黑便、鼻黏性分泌物大量流出、过敏性休克(血蜈蚣伤肝肾,流出分泌物,排黑便,易过敏);

(10)苍耳子:

典型不良反应:肝肿大、肾衰竭(耳朵肿大肾衰竭);

(11)细辛:

典型不良反应:呼吸麻痹、瞳孔散大、体温血压均升高;

(12)苦杏仁:

典型不良反应:呼吸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13)罂粟壳:

典型不良反应:昏睡或昏迷、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

(14)何首乌:

典型不良反应:肝损伤多呈可逆性(何药伤肝又可逆)。


20、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总结:

(1)10个中成药:壮骨关节丸、克银丸、白蚀丸、痔血胶囊、鼻炎宁颗粒、雷公藤制剂、维C银翘片、珍菊降压片、复方青黛丸、仙灵骨葆胶囊

(2)6个均有肝损害:3颜色+2骨+1血(白骨精请客AA制——ALT、AST提示有肝损害)

肝损害:白蚀丸、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复方青黛丸、克银丸、痔血胶囊

雷公藤——雷公血少,生殖,毒肝肾

(3)其余重点:

a、克银丸(肝损害):剥脱性皮炎(刻薄);

b、鼻炎宁颗粒: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鼻炎);

c、复方青黛丸(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和胃肠出血(肠子都悔青了);

d、维C银翘片: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白银血少过敏);

e、珍菊降压片:低血钾症、低氯血症、低钠血症(珍菊降三低);

(4)用药指导:

a、壮骨关节丸:30天/疗程,每疗程间隔10-20天;

b、雷公藤制剂:所有特殊人群,除老人慎用,其他均禁用;

c、维C银翘片: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嗜睡;


21、乌头类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含乌头类的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2)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木瓜丸、正天丸、追风丸、追风透骨丸、三七伤药片、祛风舒筋丸、小金丸、祛风止痛片、风湿骨痛胶囊、右归丸、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木瓜整天追风,三七伤,输尽小金,知痛又理金);

(3)中毒机制:乌头碱;

(4)中毒表现:口舌四肢全身麻木、四肢抽搐、心律失常;

(5)解救:阿托品;


2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含马钱子中成药:九分散、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山药丸等(马九叔叔上山);

(2)中毒机制:士的宁(番木鳖碱);

(3)中毒表现:面部肌肉紧张、痉挛;

(4)解救:苯巴比妥钠;


23、蟾酥及含蟾酥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蟾酥溜猴遇到梅花香);

(2)中毒机制:强心苷(蟾酥毒素);

(3)中毒表现: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

(4)解救:阿托品、颠茄合剂;


24、雄黄及含雄黄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至宝丸、六神丸、喉症丸、牛黄醒消丸、追风丸、三品、紫金锭(散)等(牛黄清心镇龙宫,雄黄解毒当宝贝,六猴醒来追三金,中毒出血找二熊);

(2)中毒机制:砷;

(3)中毒表现:口中有金属味、出血;

(4)解救:二巯基丙醇类;


25、含朱砂、轻粉、红粉中成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牛黄千金散、天王补心丸、安脑丸、人参再造丸、紫雪散、紫金锭(散)、梅花点舌丸、抱龙丸、更衣丸、复方芦荟胶囊、苏合香丸等(牛黄清心镇龙宫,朱砂千金补脑参,紫花抱衣回苏合,中毒充血找二硫);

(2)中毒机制:汞;

(3)中毒表现:口中有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

(4)解救:二巯基丙醇类及硫代硫酸钠。


26、根据现行规范,单味非毒性中药饮片的用量原则上不得超过规定上限的3倍,超过时需要医师双签字特殊审批。


27、中药饮片常规单次使用剂量:

(1)普通植物类饮片常用剂量:3-15克。

(2)矿物/质地坚硬类饮片常用剂量:15-30克,需打碎先煎或久煎。

(3)毒性或贵重类饮片常用剂量:毒性饮片1-3克(如附子、细辛等),贵重饮片3-9克(如人参、鹿茸等)。




二、西药处方药病相宜性审核




三、中药其他

1中药处方组成:

(1)前记: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中医临床诊断及开具日期等;

(2)正文:中药饮片名称、脚注、剂量、剂数、用法用量;中成药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

(3)后记: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


2、处方四查十对:

(1)四查: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配合查处药品);

(2)十对:对科别、姓名、年龄;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对临床诊断。


3处方审核原则和要求:

(1)对不规范处方或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对老年、妊娠期、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适宜性进行重点审核;

(2)对用药不对证、妊娠禁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超时间用药、服用方法有误、毒麻药使用违反规范等需医师双签名或重新开具处方;

(3)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应拒绝调剂;

(4)处方一般当日有效,特殊情况需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但最长不得超过3天;

(5)药师不应擅自涂改医师处方所列的药味、剂量、处方旁注等。


4、中药处方书写要求:

(1)饮片处方:

①按“君、臣、佐、使”顺序书写;

②名称按药典规定使用;

③剂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以克(g)为单位;

④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

⑤对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在药品名称前写明;

⑥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应医师双签名;

⑦剂数应以“剂”为单位;

⑧其他非重点;

(2)中成药处方:

①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②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

③其他非重点;


5、饮片正名和别名:


6、饮片的并开药名:

20180413051642111.png


7、饮片处方药味的生品与制品:

饮片及应付

主要功效

方剂

黄芪

生黄芪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炙黄芪

补气升阳

补中益气汤

当归

生当归

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

酒当归

活血行瘀

桃红四物汤

大黄

生大黄

泻下攻积

大承气汤

熟大黄

破血消癥

大黄䗪虫丸

黄连

生黄连

泻火解毒

泻心汤

萸黄连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香连丸

知母

生知母

清气分实热(用于外感热病)

白虎汤

盐知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半夏

姜半夏

温中降逆

香砂六君丸、温胆汤、小陷胸汤

法半夏

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

小青龙汤


8、斗谱编排基本原则:

(1)高层: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花、草、皮、藤、千年健);

(2)中上层:常用药物;

(3)较下层:质地沉重和易于造成污染的药物(骨、壳、石、炭);

(4)最底层大药斗: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药物(除高层3草外的草、叶、根);

(5)同一个药斗:常一起配伍或常用作“药对”的药物,基本都是药二中同一节药物(功能主治相近、配伍药组、并开药名);

(6)不能装于一斗或上下药斗:属于配伍禁忌药物(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外观性状相似饮片(较多)、药名相近且性味功效不同的饮片(附子与白附子、天葵子与冬葵子、藜芦与漏芦)、同一植物来源不同部位入药且功效不相同的饮片(麻黄、麻黄根)、有恶劣气味的药物(鸡矢藤、阿魏);

(7)需防尘加盖放瓷罐中:熟地黄、青黛、玄明粉、生蒲黄、乳香面、龙眼肉、松花粉、没药面、血竭面、儿茶面等(质黏或粉状饮片);

(8)贵细药品应专柜存放,专人管理,每日清点:人参、西洋参、牛黄、麝香、西红花、冬虫夏草、羚羊角、鹿茸、珍珠、海龙、海马;

(9)毒性、麻醉中药必须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毒性中药、麻醉中药。


9、药味调配操作:

(1)一方多剂应按“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的原则(如1方10剂某饮片共100克,则先称100克,再称出10克放一剂中,再称剩余是否为90克,再从90克中称取10克,再称剩余是否为80克,依此一一称取至各为10克止。);

(2)每剂重量误差应在±5%以内;

(3)按处方药味顺序间隔平放;

(4)体积松泡而量大的饮片应先称;

(5)黏度大的饮片应后称;

(6)毒性中药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2日极量,处方未注明“生用”的应给付炮制品;

(7)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另煎的饮片要单包成小包并注明用法,鲜药应分剂量单包成小包;

(8)矿物类、动物贝壳类、果实种子类等质地坚硬的药品需碾碎、捣碎后再分剂量调配。


10、常见的处方应付实例:

分类重要考点记忆技巧
清炒(炒黄或炒焦)谷芽、麦芽、(蔓荆、苍耳、牛蒡、白芥、紫苏、莱菔)子、酸枣仁、王不留行等2丫清贫多子找人留
麸炒白术、僵蚕、枳壳等麸炒白僵蚕脱壳
炮制(毒)天南星(矾制)、厚朴(姜制)、何首乌、草乌(水制)、川乌(水制)、附子(炮制)、吴茱萸(甘草水制)、远志(甘草水制去心)等一般有毒(天后,三乌父子无远志)
烫制(甲)龟甲、鳖甲、穿山甲等烫三甲
煅制(硬)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等矿石,钙盐高温分解
炭制(血)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等止血
蜜炙(肺)枇杷叶,马兜铃等止咳
醋炙(肝)延胡索、芫花、京大戟等活血行气
盐炙(肾)补骨脂、益智仁等补肾


11、中药煎煮程序:

(1)煎煮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2)煎煮前浸泡:

①时间≥30min;

②水温≤60℃;

③用水量:第一煎高出药面2-5cm。

(3)煎煮用火:大原则“先武后文”,补虚药用文火,解表药多用武火。

(4)煎煮时间:

①一般药:一煎沸后煎煮20-30min,二煎沸后煎煮15-20min;

②解表、清热、芳香类药:一煎沸后煎煮15-20min,二煎沸后煎煮10-15min;

③滋补药:先武火煮沸,后用文火;一煎沸后煎煮40-60min,二煎沸后煎煮30-40min。

(5)总煎出量(为1剂2煎药液总和):①儿童100-300ml;②成人400-600ml。

(6)煎药质量:煎出药液应有原处方中各味中药的特征气味,无霉烂、酸腐等其他异味;剩余残渣无硬心、无白心、无焦化或煳化,挤出的残液量不超出残渣总重量的20%。

(7)注意事项:煎煮过程中不要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液;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如果已煎干再加水重新煎即可,若已煎煳则需另取饮片重新煎煮;煎好后应趁热及时将煎液滤出,将2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2次服用。


12、中药特殊煎服法:

(1)先煎:

①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打碎,先煎15分钟方可与其他药物同煎):禹余粮、滑石、赤石脂、蛤壳、磁石、赭石、牡蛎、生石膏(粉碎成粗粉)、石决明、紫英石、瓦楞子、珍珠母、鹿角霜、鳖甲、龟甲、自然铜等。

②有毒饮片(一般应先煎1-2小时):川乌、草乌、制附子等。

(2)后下:

①气味芳香类饮片(其他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降香、沉香、青蒿、薄荷、砂仁、白豆蔻、鱼腥草等。

②久煎后有效成份易被破坏的饮片(其他药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

①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车前子、葶苈子等。

②富含绒毛的饮片:旋覆花、枇杷叶、辛夷等。

③花粉等微小饮片: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等。

④其他:儿茶(用时捣碎)、滑石粉。

(4)另煎(贵重中药饮片):人参、西洋参、红参等(另煎0.5-1小时);西红花(沸水泡服);羚羊角、水牛角等(单独煎煮2小时以上)。

(5)烊化/溶化(胶类中药):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等。

(6)兑服(液体中药,待其他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兑入服用):黄酒、竹沥水、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等。

(7)冲服(用量少的贵细中药,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药的煎液冲服):雷丸(一日三次,连服三天)、蕲蛇、羚羊角、川贝、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车、沉香(粉)、金钱白花蛇。

(8)煎汤代水(质地松泡、用量较大或泥土类不易滤净药渣的药物,先煎15-25分钟,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葫芦壳、灶心土等。

(9)用时捣碎(果实种子类):牛蒡子、瓜蒌子、芥子、决明子、豆蔻、苦杏仁、栀子、砂仁、酸枣仁、桃仁、益智仁、牵牛子。


13、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北沙参、薏苡仁、白芷、大黄、柴胡、鸡内金等(杀一只大柴鸡);

(2)霉变:牛膝、马齿苋、蕲蛇、人参、独活、紫菀、五味子、天冬、菊花等(牛马蛇神独玩五天菊花);

(3)泛油(走油):

含挥发油:当归、苍术等(当诛);

含脂肪油:桃仁、柏子仁、苦杏仁等(桃伯苦);

含糖量多:天冬、熟地、麦冬、黄精、牛膝等(天地卖黄牛);

(4)变色(黄白花):

由浅变深:天花粉、山药、白芷、泽泻(白),麻黄(黄)等;

由深变浅:黄芪、黄柏等(黄);

鲜艳变暗淡:如红花、菊花、金银花、梅花等(花);

(5)气味散失:肉桂、豆蔻、砂仁、沉香(肉蔻杀人沉江)等;

(6)风化:胆矾、硼砂、芒硝等(风化+潮解);

(7)潮解(咸):大青盐、咸秋石、芒硝等;

(8)粘连(质黏):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天冬、熟地等;

(9)腐烂(鲜):鲜生姜、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


14、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1)自身因素:

①水分:含水量过高易导致虫蛀、霉烂、潮解、软化、粘连;含水量过低易导致风化、走味、泛油、干裂、脆化;

②淀粉:含淀粉多的药物易虫蛀、霉变;
③黏液质:易发生霉变和虫蛀;

④油脂:易发生异味、酸败;

⑤挥发油:含挥发油药物易散失气味;

⑥色素:花类-发霉变色;

⑦鞣质;

⑧无机化合物;

⑨树脂。

(2)环境因素:

①温度:温度过高,挥发油挥发,芳香气味减弱或消失,含糖类、黏液质容易发霉、生虫、变质,含油脂成分容易酸败泛油,胶类及树脂类易变软或粘结;

②湿度:一般炮制品的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5%-75%

③日光:导致变色、挥发油散失、风化、泛油;

④空气:以氧化反应为主;

⑤霉菌:室温在20℃-35℃,相对湿度在75%以上

⑥害虫:温度在18℃-35℃,药材含水量达13%以上及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最利于常见害虫的生长繁殖;

⑦包装容器:保护药品完整和清洁,防止微生物、虫害;

⑧贮存时间: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


15、中药贮藏的环境要求:

(1)遮光(防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2)密闭(防尘):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3)密封(防液):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4)熔封或严封(防气):防止空气和水分侵入,防止污染;

(5)阴凉处:不超过20℃;

(6)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7)冷处:2~10℃;

(8)常温:10~30℃。


16、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炙子密闭多风干;酒醋挥发放阴凉;矿物动物要密封。):

1.jpg


17、中成药剂型的贮藏要求:

(1)栓剂:30℃以下、密闭;

(2)胶囊剂:30℃以下、密封;

(3)凝胶剂:密闭、避光、防冻;

(4)软膏剂(油膏)、搽剂、喷雾剂:密封、避光;

(5)酊剂、流浸膏剂:密封、避光、阴凉;

(6)胶剂:密闭、防潮;

(7)其他非重点。


18、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狗脊:狗脊片近边缘有1条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2)【重点绵马贯众(武夷山,众淋惨):表面有叶柄残基唯一)及鳞片,断面有5-13个唯一)黄白色维管束环列;

(3)细辛:马兜铃科;常卷曲成团,根细长,气香、味辣(双辛唯一)、麻舌(一般有毒);

(4)大黄(大黄星点粘牙沙):有“星点”(异型维管束),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5)虎杖(隔空互动):根茎髓中有或呈空洞状;

(6)何首乌:块根,皮部有4-11个唯一)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7)牛膝:四大怀药之一,中心维管束外周有2-4轮唯一)“筋脉点”;

(8)川牛膝:切面有数轮同心环(川牛膝、商陆、粉葛、苦参);

(9)商陆(上路拿罗盘):切面有数个突起的唯一同心环,习称“罗盘纹”,久嚼麻舌;

(10)银柴胡(银色珍珠盘亮砂眼):石竹科,表面多具“砂眼”,根头部有“珍珠盘”;

(11)太子参:石竹科块根,夏季采挖,沸水略烫,呈细长纺锤形;

(12)威灵仙(灵仙皮黑肉白口味淡):表面黑褐色,木部黄白色,味淡;

(13)【重点】川乌(剁椒乌头):乌头母根,断面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川乌、草乌、附子),味辛辣、麻舌;

(14)【重点】草乌:乌头块根,形如乌鸦头,有的顶端一侧有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断面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或类圆形,味辛辣、麻舌;

(15)【重点】附子(注意:白附子不是白附片,也不是附子):乌头子根加工品,盐附子横切面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味咸而麻,刺舌(盐附子、合欢皮、茜草-父子赊欠合家欢);

(16)【重点】白芍(龙纹白芍):煮后去皮或去皮后煮,切面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唯一)呈放射状排列,味酸;

(17)【重点】赤芍(双粉赤芍):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双粉唯一),有的有裂隙,味酸涩;

(18)黄连:味连形如鸡爪有过桥极苦(黄脸伯极苦穿浅衫-黄连、胡黄连、黄柏、关黄柏、苦参、穿心莲、马钱子、山豆根);雅连过桥较长;云连呈钩状

(19)升麻:表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体轻;

(20)防己: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即车轮纹,紧密为菊花纹)的放射状纹理

(21)北豆根:根茎,质韧,中心有髓;

(22)延胡索(元胡):块茎(两天三泻胡半白,快禁-天南星、天麻、三棱、泽泻、延胡索、半夏、白及),煮至(唯一)无白心,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延胡索、姜黄);

(23)【重点】板蓝根(老板暗地里被绿了十次,头大跳井了):十字花科,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唯一)叶柄残基,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金玉齐结伴-黄芪、桔梗、板蓝根);

(24)南板蓝根:切面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中央有灰蓝色海绵状的髓(唯一);

(25)地榆:长叶地榆习称“绵地榆”,皮部有绵状纤维(唯一);

(26)苦参:豆科(黄沙槐儿决,苏降泻甘苦;补骨合葛粉,鸡血广金山-黄芪、沙苑子、槐花、儿茶、决明子、苏木、降香、番泻叶、甘草、苦参、补骨脂、合欢皮、葛根、粉葛、鸡血藤、广金钱草、山豆根),外皮多破裂反卷(唯一),切面有的具同心性环列极苦

(27)山豆根:质坚硬,有豆腥气(黄豆沙-黄芪、山豆根、沙苑子),极苦(豆腥气+极苦是唯一);

(28)葛根: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纤维性强;

(29)粉葛:富粉性,横切面可见浅棕色(唯一)同心性环纹;

(30)甘草:外皮红棕色,断面显“菊花心”(芪芍干菊花-黄芪、白芍、甘草),味甜而特殊

(31)黄芪: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显“菊花心”,嚼之微有豆腥味

(32)远志:表面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嚼之有刺喉感(夏远侯-半夏、远志);

(33)人参:五加科(五个山西人脸通红-三七、西洋参、人参、通草、红参),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林下山参”,习称“籽海”,根茎(芦头)具不定根()和凹窝状茎痕(芦碗),皮部有树脂道(五加科具有),香气特异

(34)红参:人参蒸制,表面半透明,红棕色;

(35)西洋参:皮部可见树脂道气微而特异

(36)三七(铜皮铁骨狮子头):顶端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味苦回甜

(37)【重点】白芷:伞形科必背:魏北回归蛇伞风,羌胡芷藁芎-阿魏、北沙参、小茴香、当归、蛇床子、防风、羌活、柴胡、白芷、藁本、川芎),表面突起习称“疙瘩丁”,气芳,皮部油点(香+油点,伞形科共性),形成层近方形(唯一);

(38)当归:主产于甘肃以烟火慢慢熏干(唯一),有支根3-5条,有点状分泌腔,有浓郁的香气

(39)羌活(皮黑肉白朱砂点):表皮黑褐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放射性纹理,佳品朱砂点(苍术、羌活)多;

(40)【重点】川芎:呈拳形团块,纵切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唯一),断面可见形成层波状环纹(川芎、肉苁蓉),有小油点(油室),气浓香

(41)藁本:表面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

(42)防风:习称“关防风”(山海关),根头部有密集环纹,习称“蚯蚓头”,断面有油点,气特异

(43)柴胡:北柴胡质硬而韧,断面呈片状纤维性;南柴胡质稍软,具败油气(唯一);

(44)北沙参: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气特异;

(45)龙胆(上横下纵味甚苦):上部多有横皱纹,下部有纵皱纹,味甚苦(唯一);

(46)秦艽:麻花艽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

(47)【重点】徐长卿:断面中空(徐长卿、白前),节处生多数细长的根,气(含丹皮酚);

(48)【重点】白前: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味微甜

(49)【重点】白薇: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味微苦

(50)紫草:皮部疏松,常10余层重叠

(51)丹参:老根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断面木部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

(52)黄芩:老根(枯芩)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

(53)玄参:断面黑色,气特异似焦(选焦糖瓜子-玄参、瓜蒌);

(54)地黄(乌黑发亮有黏性):块根,四大怀药之一,断面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55)胡黄连:断面木部有4-10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极苦

(56)巴戟天:茜草科(牵八只白狗-茜草、巴戟天、栀子、白花蛇舌草、钩藤),形似连珠(唯一),断面紫色或淡紫色

(57)茜草:木部黄红色(唯一,苏木、栀子表面黄红色),久嚼刺舌(父子赊欠合家欢-附子、茜草、合欢皮);

(58)续断:断面皮部墨绿色(唯一),木部导管束呈放射性排列;

(59)【重点】天花粉:瓣块状,断面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小孔(导管);

(60)【重点】桔梗:有数个半月形茎痕(唯一),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金玉齐结伴:黄芪、桔梗、板蓝根),味微甜后苦

(61)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茎痕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习称“狮子头”,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62)南沙参:体轻,质松泡(唯一);

(63)木香:菊科(均具油室+香),断面有褐色点状油室,气特异;

(64)川木香: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断面有深黄色稀疏油点,气微,嚼之粘牙

(65)白术(白猪肥得流油,嚼着香):肥厚团块,表面有瘤状突起,断面有点状油室,气清香,嚼之略带黏性

(66)苍术(茅苍术用“针”点“朱砂”):连珠状,断面棕红色油点(油室),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唯一),气香特异;

(67)紫菀(辫紫菀):根茎多编成辫状;

(68)【重点】三棱:荆三棱,块茎,有刀削痕(沉香会武术,三刀削苏木-沉香、莪术、三棱、苏木),须根痕小点状,略呈横向环状排列,嚼之微有麻辣感,切面有多数明显的细筋脉点

(69)泽泻:块茎,表面有横向环状浅沟纹,断面粉性,有多数细孔

(70)【重点】香附(60享福撩毛须):莎(suō)草科,加工须燎去毛须(唯一),表面有6-10个(唯一)略隆起的环节,断面内皮层环纹(嫦娥府内有奖金:石菖蒲、莪术、香附、姜黄、郁金)明显;

(71)天南星:块茎,扁球形,有小扁球状侧芽,气微辛,味麻辣;

(72)半夏:块茎,类球形较光滑,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半夏、远志);

(73)石菖蒲(石油三角内):叶痕呈三角形(唯一),左右交互排列,断面内皮层环纹(嫦娥府内有奖金:石菖蒲、莪术、香附、姜黄、郁金)明显,有油点,气芳香;

(74)百部:块根,纺锤形中柱扁缩(唯一);

(75)【重点】川贝母:百合科植物贝母、白贝母、紫贝母、砂贝母、瓦贝母或甘肃贝母(穿太暗的梭布去甘肃)的干燥鳞茎(川贝母、浙贝母),分松贝、青贝和炉贝3种;

(76)【重点】浙贝母:鳞茎,分大贝和珠贝2种;

5种贝母的区别


松贝青贝炉贝大贝珠贝
鳞叶数量22212
形状大小悬殊,怀中抱月/斑点、略尖新月形肾形

(77)黄精:肥厚块状结节,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周围凹入,中部突出,嚼之有黏性,切面可见多数淡黄色小筋脉点(唯一);

(78)玉竹:反复揉搓(玉竹、党参),半透明,有微隆起的环节,嚼之发黏;

(79)重楼:密具层状突起(唯一)的粗环纹;

(80)土茯苓:切面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唯一),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

(81)天冬:纺锤形,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有黏性;

(82)麦冬:纺锤形,断面半透明,中柱细小

(83)山麦冬:纺锤形,断面角质样,中柱细小,嚼之发黏;

(84)知母: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可见少量残存的黄棕色叶基纤维,嚼之带黏性;

(85)山药:断面白色,粉性,微酸,嚼之发黏;

(86)射干:切面淡黄色或鲜黄色(唯一),具散在小筋脉点筋脉纹

(87)莪术:表面有的可见刀削痕,切面黄绿色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筋脉”小点;

(88)姜黄: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唯一),有蜡样光泽(姜辣眼-姜黄、延胡索),内皮层环纹明显,气香特异;

(89)郁金:切面棕色、橙色至黑色(两灰夹一黄),内皮层环明显;

(90)天麻:表面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唯一)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苞或残留茎基,底部有圆脐形疤痕

(91)白及:多有2-3个爪状分枝,嚼之有黏性


19、茎木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川木通:藤茎,切片木部布满导管孔

(2)木通:藤茎,断面髓小或有时中空

(3)槲寄生(黄偏黏):茎枝表面绿色、金色或棕色,断面髓部常偏向一边(槲寄生、鸡血藤),叶嚼之有黏性

(4)桑寄生(三褐):茎枝表面红色或灰色,嫩枝有的可见棕色茸毛;

(5)【重点】大血藤: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

(6)苏木:心材,表面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断面有的可见带亮星的髓部

(7)鸡血藤:切面多呈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槲寄生、鸡血藤);

(8)降香:心材,表面红色或红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纹理

(9)沉香:白木香含有树脂(唯一)的木材,表面有刀削痕,可见黑褐色树脂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燃烧时有浓烟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10)通草:茎髓,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断面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的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

(11)钩藤:茜草科,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

(12)石斛:兰科,鲜石斛表面黄绿色,嚼之有黏性;鼓槌石斛呈粗纺锤形,断面海绵状;干石斛表面有深纵沟或纵棱

(13)铁皮石斛:按形态分为铁皮石斛(圆柱形的段)和铁皮枫斗(呈螺旋形弹簧状),铁皮枫斗表面绿色或略带金色,嚼之有黏性


20、皮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重点】桑白皮:质韧,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桑白皮、白鲜皮-折断时);

(2)【重点】牡丹皮(粉红牡丹发亮晶):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唯一),常见发亮的结晶(唯一);

(3)【重点】厚朴(紫油厚朴小亮星):木兰科,内表面棕色或深褐色,划之显油痕(厚朴、肉桂),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

(4)【重点】肉桂(红油肉桂有线纹):内表面棕色,划之显油痕(厚朴、肉桂),内外两层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唯一);

(5)【重点】杜仲(毒胶鞋):有的可见明显的方形皮孔,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唯一)相连;

(6)合欢皮:外表面有的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常附有地衣斑(唯一),味稍刺舌(盐附子、合欢皮、茜草),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7)黄柏:断面呈裂片状分层,深色,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8)关黄柏:断面呈裂片状分层,鲜黄色或黄绿色,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9)白鲜皮: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唯一);

(10)苦楝皮:外表面有交织的纵皱纹,断面呈层片状易剥离

(11)【重点】秦皮:木犀科,外表面相间呈斑状,【重点】热水浸出液呈黄绿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12)香加皮:外表面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有特异的香气

(13)地骨皮:外表面易成鳞片状剥落,棕色,层灰色;


21、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侧柏叶(侧柏鳞):枝稍及叶,叶细小鳞片状

(2)【重点】淫羊藿(羊肉片):饮片呈丝片状(唯一),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近革质

(3)【重点】大青叶(大青翼):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4)蓼大青叶(蓼鞘):蓝绿或蓝黑色,叶柄偶带膜质托叶鞘(唯一);

(5)【重点】枇杷叶(调皮):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革质而脆,饮片呈丝条状

(6)【重点】番泻叶:小叶,叶基稍不对称革质

(7)罗布麻叶:有小芒尖;

(8)紫苏叶:两面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

(9)【重点】艾叶:羽状深裂,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22、花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辛夷:花蕾,呈长卵形,似毛笔头(唯一),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

(2)槐花:花称槐花,花蕾称槐米,槐花花萼钟状,槐米手捻即碎

(3)【重点】丁香:研棒状(唯一),花瓣4,覆瓦状抱合,味辛辣,有麻舌感

(4)洋金花:多皱缩条状,花萼呈筒状,花冠呈喇叭状

(5)金银花:忍冬科,呈棒状,花萼绿色

(6)山银花:呈棒状而稍弯曲,总花梗集结成簇,开放者花冠裂片不及全长之半;

(7)款冬花:呈长圆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习称“连三朵”,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

(8)菊花:花序,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通常腺点;

(9)红花: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红黄色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

(10)西红花:柱头,呈线形三分枝暗红色,水试可见橙黄色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


23、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地肤子:呈扁球状五角星形,具膜质小翅5枚,放射状脉纹5-10条

(2)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有的表面出现“白霜”(唯一),种子1-2粒,肾形,味酸;

(3)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棕红色至棕色,种子1-2粒,肾形,味酸;

(4)肉豆蔻:种仁(人肉一种人:肉豆蔻、薏苡仁),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样花纹(大理宾客吃肉丸:槟榔、肉豆蔻、雷丸);

(5)葶苈子:种子,南葶苈子略带黏性,北葶苈子黏性较强

(6)木瓜:成熟果实,习称“皱皮木瓜”,宣木瓜最好,多纵剖成两半,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味酸,饮片呈类月牙形(唯一)薄片;

(7)山楂:外皮红色有灰白小斑点,有5粒浅黄色果核,但多脱落而中空,味酸、微甜

(8)苦杏仁:扁心形(唯一),左右不对称,味苦;

(9)桃仁:呈扁长卵形,密布颗粒状突起;

(10)乌梅:成熟果实,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味极酸(唯一);

(11)金樱子(倒卵金花瓶,内有毛瘦果):呈倒卵形,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内有小瘦果(唯一),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12)沙苑子:略呈圆肾形,嚼之有豆腥味

(13)【重点】决明子:豆科,种子,略呈菱状方形子叶2,呈“S”形折曲并重叠;

(14)补骨脂:肾形,表面黑色,具细微网状皱纹

(15)枳壳:未成熟(唯一)果实,江西“江枳壳”,半球形(唯一),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

(16)【重点】吴茱萸:成熟果实,略呈五角状扁球形,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气芳香浓郁

(17)巴豆(36是巴豆):一般具三棱,表面有纵线6条油质

(18)酸枣仁:表面红色或黑色,一面***,另一面***,一端***,另一端***,味淡

(19)小茴香:双悬果(小茴香,蛇床子),分果背面有纵棱5条,有特异香气

(20)蛇床子:双悬果,分果背面有薄而突起纵棱5条,有麻舌感

(21)山茱萸:果肉,不规则片状或囊状(唯一),表面红色至黑色,味酸

(22)【重点】连翘:表面有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青翘多不开裂;

(23)女贞子: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色或灰黑色,皱缩不平,种子通常为1粒,肾形,紫黑色;

(24)马钱子:纽扣状(唯一)圆板形,表面密被灰棕色或灰绿色绢状茸毛,有丝样光泽味极苦

(25)菟丝子: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水试可形如吐丝

(26)【重点】牵牛子:似橘瓣状(唯一),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唯一);

(27)枸杞子:茄科,类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红色或暗红色;种子20-50粒,类肾形

(28)栀子: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

(29)瓜蒌:具残存的果梗,内表面有红黄色丝络(唯一),具焦糖气

(30)【重点】牛蒡子: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唯一);

(31)薏苡仁:种仁(人肉一种人:肉豆蔻、薏苡仁),表面乳白色,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唯一);

(32)槟榔: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33)砂仁:表面密生刺状突起(唯一);

(34)草果:具三钝棱,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种子团分成3瓣

(35)豆蔻:果实,表面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内分3室,略似樟脑(唯一);

(36)草豆蔻:成熟种子,类球形种子团,成3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唯一);

(37)益智:表面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唯一);


24、全草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麻黄:草质茎(唯一),节上有膜质鳞叶,断面髓部红棕色(唯一);

(2)鱼腥草:叶互生(鱼腥草、广金钱草、青蒿),叶片心形,上表面密生腺点,具鱼腥气

(3)紫花地丁:叶基生(公车基地:蒲公英、车前草、紫花地丁),蒴果3裂(唯一);

(4)金钱草: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褐色条纹;

(5)广金钱草:叶互生,下表面具灰白色紧贴的绒毛

(6)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表面被柔毛,老茎类圆柱形叶对生

(7)【重点】荆芥:夏秋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茎方柱形叶对生穗状轮伞花序顶生(唯一);

(8)益母草:茎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唯一),叶交互对生;

(9)【重点】薄荷:茎呈方柱形叶对生,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下表面有凹点状腺鳞,揉搓后有特殊清凉(唯一)香气;

(10)【重点】半枝莲:茎方柱形叶对生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唯一);

(11)香薷:茎方柱形叶对生,全体密被白色茸毛,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12)肉苁蓉:肉质茎,表面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断面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

(13)锁阳:肉质茎,表面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断面有黄色三角状维管束;

(14)【重点】穿心莲:爵床科茎呈方柱形,单叶对生节稍膨大(唯一),味极苦

(15)白花蛇舌草:扭缠成团状,叶片线形,花单生对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顶端具4枚宿存的萼齿

(16)车前草:叶基生,表面灰绿色或污绿色(唯一),穗状花序数条;

(17)茵陈:春绵秋花,绵茵陈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18)青蒿:断面中部有髓,髓白色叶互生

(19)大蓟:表面被丝状毛(唯一),叶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

(20)蒲公英:叶基生,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

(21)淡竹叶:茎叶,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25、藻、菌、地衣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海藻:被白霜气囊黑褐色,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

(2)冬虫夏草: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虫体似蚕,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

(3)灵芝:子实体(灵芝、马勃),赤芝形如伞状,菌盖肾形;紫芝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

(4)茯苓:菌核,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茯神),嚼之粘牙,切制成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

(5)猪苓:菌核,表面黑色,有瘤状突起,体轻;

(6)雷丸:菌核,断面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久嚼无渣(唯一);


26、树脂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乳香:长卵形滴乳状,表面黄白色,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2)没药:表面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

(3)阿魏:呈脂膏状(唯一),具蒜样特异臭气,嚼之有灼烧感(唯一);

(4)血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呈方砖形,表面暗红色,研粉为砖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


27、其他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海金沙:孢子,手捻有光滑感,易由指缝滑落,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唯一)及明亮的火焰;

(2)青黛:深蓝色粉末,微有草腥气,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

(3)儿茶:煎膏,遇潮有黏性(唯一);

(4)冰片:又称合成龙脑,为片状松脆结晶,点燃会有带光的火焰;

(5)天然冰片:点燃火焰呈黄色

(6)五倍子:虫瘿,按外形分为“肚倍”和“角倍”,采收时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外表面变成灰色,杀死蚜虫;断面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末状排泄物;


28、动物类中药的鉴别特征:

(1)地龙: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2)水蛭: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两端各具一吸盘

(3)石决明:末端6-9个开孔(唯一),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唯一)彩色光泽;

(4)珍珠:受刺激而形成,具特有的彩色光泽,破碎面显层纹

(5)牡蛎: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内面瓷白色

(6)海螵蛸:内壳,背面有瓷白色脊状隆起,无骨针易折断

(7)【重点】全蝎:形似蟹鳌,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8)蜈蚣:全体共22个环节,自第2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1对;

(9)【重点】土鳖虫:雌虫(唯一),前端较窄,后端较宽,具光泽,无翅(唯一),胸部有足3对;

(10)桑螵蛸:螳螂科卵鞘,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

(11)【重点】斑蝥:背部具革质鞘翅(唯一)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有内翅2片,胸部有足3对;

(12)【重点】僵蚕: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表面被油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唯一)和分生孢子,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

(13)蜂蜜:味极甜;

(14)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头略似马头,尾部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并具短棘;

(15)蟾酥:分泌物,采收加工过程中忌用铁器(大黄亦忌),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唯一);

(16)龟甲:背甲及腹甲,盾片12块,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

(17)鳖甲:背甲,外表面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内表面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

(18)蛤蚧: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唯一),吻鳞不切鼻孔,背部有灰绿色斑点或橙红色斑点,四足均有5趾,足趾底面具吸盘,尾部有6-7个银灰色环带;

(19)金钱白花蛇:银环蛇的幼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20)蕲蛇:五步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

(21)乌梢蛇: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脊部高耸成屋脊状,尾下鳞双行;

(22)鸡内金:沙囊内壁,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皱纹,断面角质样;

(23)【重点】麝香(射门得银奖):雄体香囊分泌物,银皮、当门子;

(24)【重点】鹿茸: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花鹿茸(花杠侧加1):主枝称“大挺”,侧枝称“门庄”;1个分枝称“二杠”,两个分枝称“三岔”;

            马鹿茸(侧马马单莲):1个侧枝称“单门”,2个侧枝称“莲花”,3个侧枝称“三岔”,4个侧枝称“四岔”;

(25)【重点】牛黄(牛魔王穿乌衣挂金甲):胆结石,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水湿会染黄指甲,习称“挂甲”;

(26)人工牛黄:无;

(27)体外培育牛黄:无;

(28)羚羊角:有“血丝”、“骨塞”、“通天眼”;


29、矿物类中药的鉴别特征(①成分;②条痕色;③光泽;):

(1)【重点】朱砂(猪拱闪烁红):硫化(HgS),条痕红色至褐红色,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

(2)雄黄(熊二伸树枝,金刚臭橘红):二硫化二(As2S2),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

(3)自然铜(绿棕铜硫铁,金属银白亮):二(FeS2),立方体,条痕绿黑色(唯一)或棕红色,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或断面棕褐色可见银白色亮星(唯一);

(4)赭石(这是樱红三二钉):氧化铁(Fe2O3),一面突起称“钉头”,条痕樱红色

(5)炉甘石(新炉烧蜂窝炭):(ZnCO3),表面似蜂窝状

(6)滑石(华美蜡样手摸滑):含水硅酸,有蜡样光泽,手摸有滑润感

(7)【重点】石膏(石膏留钙纤维绢):含水硫酸,为纤维状的集合体,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8)芒硝(芒硝留钠,透明玻璃):含水硫酸,无色透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

(9)硫磺(硫磺臭,脂肪爆裂):(S),表面呈脂肪光泽,有特异的臭气,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


30、中药显微鉴别特征:

(1)大黄(大黄羽簇):草酸钙簇晶(大黄、白芍、人参)大而多,大黄粉末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唯一)结晶;

(2)白芍(白糊簇成行):糊化(唯一)淀粉粒,草酸钙簇晶排列成行

(3)黄连(黄连中柱孔连珠):中柱鞘纤维束鲜黄色,纤维壁稍厚纹孔明显,鳞叶表皮细胞壁作连珠状(黄连、浙贝母、五味子)增厚;

(4)甘草(剥干净先红钙方):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黄柏),木栓细胞红棕色

(5)黄芪(骑扫帚):纤维两端断裂成帚状(唯一);

(6)人参(人间到处):树脂道(唯一),草酸钙簇晶棱角锐尖

(7)当归(规避有写错):韧皮薄壁细胞表面有斜向交错纹理,有油室碎片

(8)黄芩:韧皮纤维孔沟细,木纤维有稀疏斜纹孔;

(9)地黄(地黄有综合):薄壁组织灰色至黑色,内含棕色核状物(唯一),分泌细胞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

(10)党参(党局廉洁):联结乳管(唯一),菊糖(党参、白术)结晶呈扇形;

(11)白术(白术针赏菊):草酸钙针晶(白术、山药)细小,薄壁细胞含菊糖

(12)川贝母(川齐人马断电隐):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

(13)浙贝母(这点骑马人层不显):脐点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不明显

(14)山药(山药针黏齐人短):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15)厚朴(厚朴十分油):石细胞不规则分枝状(厚朴、黄柏),有油细胞

(16)肉桂(肥肉是油):石细胞一面菲薄(唯一),有油细胞

(17)黄柏(柏钙方纤维十分黄):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石细胞鲜黄色,呈分枝状

(18)艾叶(爱踢鞋):一种为T形毛,另一种腺毛表面观鞋底形

(19)丁香(丁香鸡翅):花粉粒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双凸镜形;

(20)洋金花(洋金条):花粉粒表面有条纹状雕纹;

(21)金银花(金银双细):花粉粒表面具细密短刺细颗粒状雕纹;

(22)红花(红花刺齿):花粉粒外壁有或具齿状突起;

(23)五味子(五味胞腔含暗棕):种皮胞腔含暗棕色物(唯一);

(24)苦杏仁(杏仁是贝壳):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大多呈贝壳形(唯一);

(25)槟榔(槟榔内外赔):内胚乳外胚乳

(26)砂仁(杀人鬼子快):胞腔含硅质块(唯一);

(27)麻黄(妈妈纺纱练哑铃):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附有小晶体(砂晶和方晶);

(28)穿心莲(忠心):晶细胞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唯一);

(29)茯苓:菌丝

(30)猪苓(猪八团):菌丝成团,草酸钙结晶呈正八面体形双锥八面体形

(31)全蝎:红棕色刚毛

(32)僵蚕:菌丝体螺旋丝刚毛


四、西药其他

1、处方常见缩写及含义:

(1)给药时间:

am:上午

pm:下午

ac:饭前

pc:饭后

ic: 饭中

hs:临睡前

st:立即

aj:空腹

(2)给药频率:

qd/sid: 每日1次

bid: 每日2次

tid: 每日3次

qid: 每日4次

qh: 每小时一次

q2h: 每2小时一次

q3h: 每3小时一次

qm: 每晨一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

qw: 每周

Biw:每周2次

Tiw:每周3次

q2w: 每2周一次

q3w: 每3周一次

prs:必要时

sos: 需要时

(3)给药途径:

po:口服

ih/sc:皮下注射

iv: 静脉注射

ivgtt/ivdrip:静脉滴注

im:肌注

ip:腹腔注射

PR:灌肠

AST:皮试

Us.int:内服

Us.ext:外用

id:皮内注射

ig:灌胃

icv:脑室内注射

ia:动脉注射

(4)给药剂型:

cap:胶囊剂

inj:注射剂

pil:丸剂

ung:软膏剂

Liq: 溶液剂

mist:合剂

tab:片剂

aurist:滴耳剂

collut:漱口剂

collyr:洗眼剂

enem:灌肠剂

neb:喷鼻剂

Past:糊剂

pig:涂剂

pulv:散剂

Suppos:栓剂

tinct:酊剂

amp:安瓿剂

lin:搽剂

ext:浸膏剂

ocul:眼膏剂

crem:乳膏剂

gtt:滴剂

syr:糖浆剂

inhal:吸入剂

Aqdest:蒸馏水

lot:洗剂

(5)给药部位:

OU:双眼

os/oL:左眼

oD:右眼

aur.laev:左耳

aur.dext: 右耳

(6)其他:

Rp:请取

sig: 用法用量

Cito: 急速的

Lent: 慢慢的

DS:给予,标明用法

Ss:一半

qs:适量

NO:数量

aa: 各

ad: 加

add:加至

aeq: 等量的

dil:稀释的

dtd: 给予等量

DC:停止

ns:生理盐水

GS:葡萄糖注射液

u:单位

dos:剂量


31、卫健委规定开药量标准:

(1)门诊开药量规定:

①普通门诊开药量:

  • 急性病:通常开具不超过3日的药量,特殊情况下可酌情增加。

  • 慢性病:一般不超过7日量,病情稳定者可酌情增加至14至30天,甚至1个月。

  • 处方数量与品种限制:通常一个科室门诊只能开具1张处方,药品总量一般限5个品种以内(恶性肿瘤患者可能限6个品种以内)。

②门诊特殊病种开药量:

  • 恶性肿瘤:根据治疗方案和病情需要,可能一次性开具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肿瘤药物。

  • 精神类疾病:一般会开具2-4周的药物量,同时严格遵循特殊药品的管理规定。

③中药饮片开药量:

  • 中药饮片一般每次开具剂量不超过7剂。


(2)医保开药天数规定:

①一般原则:

  • 门诊处方:药品量一般不超过7日用量,行动不便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4日量。

  • 急诊处方:通常限制在1至3天的用量内。

②慢性病特殊规定:

  • 常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开药量可放宽至不超过一个月的量。

  • 特殊情况下:经医生评估后,一次开药量可以进一步延长,甚至可达3个月。

③特殊药品管理: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的药品有严格的开药天数限制,如麻醉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控缓释制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等。


(3)处方开药的限量规定:

①普通药品:

  • 一般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 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②特殊管理药品:

  • 医疗用毒性药品: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2日极量。

  • 放射性药品: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具处方。

  •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有严格的限量规定,如门(急)诊患者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等。

③处方的有效期与审核:

  • 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最长不得超过3天。

  • 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当对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其合法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浏览47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中西医病名对照大全(不是太准确) 执医医考-中医各科病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