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通天地,方圆鉴古今。

执医医考-针灸治疗各科病证

16 04月
作者:hiretianxia|分类:中医药

一、腧穴归纳总结:

1、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jpg

2、五腧穴子母补泻法:

2.jpg

3.jpg

3、针刺补泻:

4.jpg

4、针刺异常情况:

(1)晕针

①表现:患者突然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甚至晕厥

②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③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

①表现:针刺过程中或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②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缩,即可消除滞针。

③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

①表现: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②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在体内。

(4)断针

①表现: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人皮肤之下。

②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安抚患者,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

(5)血肿

①表现:针刺过程中或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②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③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6)刺伤内脏(创伤性气胸)

①表现: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

②处理: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因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同时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等。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

(7)刺伤脑与脊髓

①表现:误伤延髓,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引起暂时性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②处理:应立即出针。轻者,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恢复;重则应配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进行及时的抢救。

(8)外周神经损伤

①表现:刺中神经干或神经根时,会出现触电样针感。当神经受损后,多出现麻木、灼痛等症状,甚至出现神经分布区域及所支配脏器的功能障碍或末梢神经炎等症状。

②处理:一旦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勿继续提插捻转,应缓慢出针。可应用维生素B族类药物治疗。严重者可在相应经络腧穴上用维生素B族类药物穴位注射,或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临床救治。


二、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病痛局部选穴,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远部选穴:循经远取,如胃痛取胃经足三里,腰背痛取膀胱经委中,上牙痛取胃经内庭,下牙痛取大肠经合谷等。

3、辨证选穴:根据疾病证候,分析病因病机辩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

4、对症选穴:又称“经验选穴”,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


三、配穴方法:

1、按部位配穴:

①远近配穴:病变近处+远处

②上下配穴:腰以上+腰以下,如八脉交会穴配对

③前后配穴:胸腹+背腰,如俞募配穴

④左右配穴:人体左侧+右侧,如左右同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2、按经脉配穴:

①本经配穴:如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可取颊车、内庭

②表里经配穴:如原络配穴

③同名经配穴


四、配穴规律总结:

1、风寒、风热配穴规律总结:

(1)祛风:带“风”的穴位(风门、风池、风府)

(2)风寒:带“风”的穴位+合谷,列缺,肺俞

(3)风热:带“风”的穴位+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尺泽、少商)。①曲池 +大椎;②曲池 +外关;③曲池 +尺泽;④风池 +外关;⑤外关+关冲;⑥外关+少商

头痛一风寒头痛一风门、列缺

头痛一风热头痛一大椎、曲池

感冒一风寒感冒一风门、肺俞

感冒一风热感冒一曲池、尺泽

咳嗽一风寒袭肺一风门、太渊

咳嗽一风热犯肺一大椎、曲池

瘾疹一风寒束表一风门、肺俞

瘾疹一风热犯表一风门、大椎

面痛一外感风寒一风池、列缺

面痛一外感风热一曲池、外关

面瘫一风寒外袭一风池、风府

面瘫一风热侵袭一外关、关冲

落枕一风寒袭络一风池、合谷

哮喘一风寒外袭一风门、合谷

漏肩风一外邪内侵一风池、合谷

咽喉肿痛一外感风热一风池、外关

目赤肿痛一外感风热一外关、少商

神经性皮炎一风热侵袭一风池、外关


2、里寒、寒湿配穴规律总结:

(1)配穴规律:命门、腰阳关、神阙、关元、肾俞。①命门 +腰阳关;②命门+关元;③命门+肾俞;④肾俞+关元;⑤神阙+关元;⑥神阙+至阳

腰痛一寒湿腰痛一命门、腰阳关

慢性泄泻一寒湿内盛一神阙

慢性泄泻一肾阳虚衰一肾俞、关元

痛经实证一寒凝血瘀一归来、关元

月经后期一寒凝一命门、关元

绝经前后诸证一肾阳虚一命门、关元

痹证一痛痹一肾俞、关元

消渴一阴阳两虚一命门、关元

便秘一冷秘一神阙、关元

鼻鼽一肾阳亏虚一命门、肾俞

心绞痛一寒邪凝滞一神阙、至阳

肥胖症一肾阳亏虚一肾俞、关元

坐骨神经痛一寒湿证一命门、腰阳关


3、肝郁气滞配穴规律总结:

(1)配穴规律:太冲(肝原)、期门(肝募)、膻中(包募、气会)、肝俞。①太冲+期门;②膻中+期门;③膻中 +太冲; ④太冲+肝俞;⑤太冲+内关;⑥肝俞+内关

郁证一肝气郁结一期门、膻中

乳癖一肝郁气滞一肝俞、内关

呕吐一肝气犯胃一期门、太冲

缺乳一肝郁气滞一太冲、内关

胃痛一肝气犯胃一期门、太冲

癃闭一肝郁气滞一太冲

崩漏一气郁一膻中、太冲

月经先后无定期一肝郁一期门、太冲

慢性泄泻一肝气乘脾一肝俞、太冲

神经性皮炎一肝郁化火一肝俞、太冲


4、血瘀配穴规律总结:

(1)配穴规律:膈俞、血海、三阴交、内关、合谷、次髎。①膈俞+血海;②膈俞+次髎;③膈俞+三阴交;④膈俞+内关;⑤膈俞+合谷;⑥血海 +三阴交;⑦血海 +次髎

头痛一瘀血头痛一血海、膈俞

颈椎病一气滞血瘀一膈俞、合谷

痹证一行痹一血海、膈俞

痴呆一瘀血阻络一膈俞、内关

腰痛一瘀血腰痛一膈俞、次髎

崩漏一血瘀一血海、膈俞

坐骨神经痛一瘀血阻络一血海、阿是穴

偏头痛一瘀血阻络一血海、膈俞

蛇串疮一瘀血阻络一血海、三阴交

痫病间歇期一瘀阻脑络一膈俞、内关、血海

癃闭一浊瘀阻塞一次髎、血海

胃痛一瘀血停胃一膈俞、三阴交


5、痰湿、痰热、风痰配穴规律总结:

(1)痰湿:丰隆(痰首选)、阴陵泉(湿首选)。①痰湿、痰浊一丰隆+中脘/丰隆+阴陵泉;②湿一阴陵泉+足三里

(2)痰热:丰隆+曲池、大椎、荥穴、井穴

(3)风痰:丰隆+带“风”的穴位①丰隆 +合谷;②合谷 +风池+阴陵泉

感冒一夹湿一阴陵泉

头痛一痰浊头痛一中脘、丰隆

头痛一风湿头痛一头维、阴陵泉

眩晕一痰湿中阻一头维、中脘、丰隆

痹证一着痹一阴陵泉、足三里

绝经前后诸证一痰气郁结一中脘、丰隆

痫病间歇期一风痰闭阻一合谷、风池、阴陵泉

心绞痛一痰浊阻络一中脘、丰隆

偏头痛一痰湿偏盛一中脘、丰隆

中风中经络一风痰阻络一丰隆、合谷

中风中经络一痰热腑实一曲池、内庭、丰隆

痴呆一痰浊蒙窍一丰隆、中脘

乳癖一痰浊凝结一丰隆、中脘

哮喘一痰热阻肺一丰隆、曲池

咳嗽一痰湿阻肺一丰隆、阴陵泉

郁证一痰气郁结一丰隆、阴陵泉、天突

耳鸣耳聋一痰火郁结一丰隆、阴陵泉


6、肝阳上亢、肝风配穴规律总结:

(1)肝阳上亢:①太冲 +太溪;②百会+行间;③行间+侠溪+太溪

(2)肝风:太冲、太溪+风池等带风字穴。①太溪+风池;②三阴交+太冲

头痛一肝阳上亢一太溪、太冲

眩晕一肝阳上亢一行间、侠溪、太溪

面痛一阴虚阳亢一风池、太溪

偏头痛一肝阳上亢一百会、行间

中风中经络一肝阳暴亢一太冲、太溪

中风中经络一阴虚风动一太溪、风池

小儿多动症一阴虚阳亢一三阴交、太冲

绝经前后诸证一肝阳上亢一风池、太冲


7、气滞血瘀、胃寒配穴规律总结:

(1)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合谷、内关、膈俞)

(2)胃寒(实寒、虚寒):①胃俞+上脘;②胃俞+脾俞;③胃俞;④关元+胃俞+脾俞

痛经一气滞血瘀一太冲、血海

颈椎病一气滞血瘀一太冲、血海

心绞痛一气滞血瘀一太冲、血海

落枕一气滞血瘀一内关、合谷

漏肩风一气滞血瘀一内关、膈俞


8、脏腑郁热、热/火、肝胆火盛、食积、肾虚、肺虚、相关脏腑虚配穴规律总结:

(1)脏腑郁热:荥穴。①胃热一内庭;②肺热一鱼际;③肝热一行间

(2)热/火:井穴、荥穴、大椎、曲池、尺泽

(3)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4)食积:①梁门 +天枢;②梁门 +下脘;③中脘

(5)肾虚:肾俞 +太溪;绝经前后诸证、耳鸣耳聋虚证、消渴、哮喘虚证主穴

(6)肺虚:肺俞+太渊;内伤咳嗽、哮喘虚证主穴

(7)相关脏腑虚:背俞穴、原穴

腰痛一肾虚腰痛一肾俞、太溪

不寐一心肾不交一太溪、肾俞

月经先后无定期一肾虚一太溪、肾俞

痛经虚证一肾气亏损一太溪、肾俞

崩漏虚证一肾虚一太溪、肾俞

遗尿一肾气不足一肾俞、命门、太溪

心悸一阴虚火旺一太溪、肾俞

郁证一肝肾阴虚一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9、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不足配穴规律总结:

(1)气虚: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神阙

(2)血虚: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三阴交

(3)阴虚:太溪、三阴交、照海、复溜、肾俞

(4)阳虚:肾俞、命门、关元、腰阳关

(5)气血不足: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补+行)、血海(补+活)。①脾俞+足三里;②足三里 +气海;③足三里+脾俞+胃俞;④足三里+血海;⑤脾俞+气海



五、内科病证针灸治疗:

1、头痛:

【治法】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

【配穴】

①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

②阳明头痛:配阳白、内庭;

③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

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⑤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

⑥风热头痛:配曲池、大椎;

⑦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

⑧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

⑨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

⑩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

⑪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

⑫肾精不足:配肾俞、太溪、三阴交。


附:偏头痛: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以及局部穴为主。

【主穴】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

【配穴】

①肝阳上亢:配百会、行间;

②痰湿偏盛:配中脘、丰隆;

③瘀血阻络:配血海、膈俞。


2、面痛:

【主症】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发作时伴面部肌肉抽搐。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取面部腧穴、手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配穴】

①眼部疼痛:配丝竹空、阳白、外关;

②上颌支痛:配颧髎、迎香;

③下颌支痛:配承浆、颊车、翳风;

④外感风寒:配风池、列缺;

⑤外感风热:配曲池、外关;

⑥气血瘀滞:配内关、三阴交;

⑦肝胃郁热:配行间、内庭;

⑧阴虚阳亢:配风池、太溪。


3、腰痛:

【治法】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

①督脉病证:配后溪;

②足太阳经证:配申脉;

③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④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

⑤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

⑥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4、痹证:

【治法】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输”)。

【配穴】

①行痹:配膈俞、血海;

②痛痹:配肾俞、关元;

③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

④热痹:配大椎、曲池。

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5、坐骨神经痛:

【主症】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的放射样、电击样、烧灼样疼痛。

【治法】通经止痛。循经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①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阿是穴;

②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阿是穴。

【配穴】

①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

②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

③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


6、中风:

(1)中经络:

【治法】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①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②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

③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④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

⑤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⑥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⑦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⑧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⑨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⑩足外翻:配太溪、中封;

⑪足下垂:配解溪;

⑫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⑬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⑭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操作】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2)中脏腑:

【治法】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经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①闭证: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②脱证:关元、神阙。

【操作】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7、眩晕: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

①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②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③高血压:配曲池、足三里;

④颈性眩晕:配风府、天柱、颈夹脊。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

①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

②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8、面瘫: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太冲。

【配穴】

①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

②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

③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④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申脉;

⑤鼻唇沟变浅:配迎香;

⑥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①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⑧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⑨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足三里;

⑩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

【操作】发病初期,面部腧穴取穴宜少,针刺宜浅,手法宜轻;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9、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

【配穴】

①肺热津伤:配尺泽、大椎;

②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内庭;

③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④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⑤上下肢肌肉萎缩:分别配手足阳明经穴排刺。


10、痫病:

(1)发作期:

【主症】

①大发作: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先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发怪叫,二便自遗,发作后平复如常人;

②小发作: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部低垂,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数秒至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治法】醒脑开窍。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后溪、内关、太冲。

【配穴】

①大发作:配十宣、涌泉;

②小发作:配神门、神庭。


(2)间歇期:

【治法】化痰息风,理气通络。取任脉、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

【配穴】

①痰火扰神:配神门、行间、内庭;

②风痰闭阻:配合谷、风池、阴陵泉;

③瘀阻脑络:配膈俞、内关、血海;

④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⑤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三阴交。


11、不寐:

【治法】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足太阴经穴及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配穴】

①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②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

③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

④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

⑤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

⑥噩梦多:配厉兑、隐白;

⑦头晕:配风池、悬钟;

⑧不寐重症:配夹脊、四神聪。

【操作】不寐者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


12、郁证:

【治法】调神解郁,疏利气机。取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配穴】

①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

②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③痰气郁结:配丰隆、阴陵泉、天突;

④心神惑乱:配通里、心俞、三阴交;

⑤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⑥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⑦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13、痴呆:

【治法】醒脑调神,充髓益智。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

【配穴】

①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②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血海;

③痰浊蒙窍:配丰隆、中脘;

④瘀血阻络:配膈俞、内关。


14、心悸:

【治法】宁心安神,定悸止惊。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及脏腑俞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配穴】

①心胆虚怯:配胆俞;

②心脾两虚:配脾俞、足三里;

③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

④水气凌心:配气海、阴陵泉;

⑤心脉瘀阻:配膻中、膈俞。


15、感冒:

【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

【配穴】

①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

②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

③夹湿:配阴陵泉;

④夹暑:配委中;

⑤体虚感冒:配足三里;

⑥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阳;

⑦鼻塞:配迎香;

⑧全身酸楚:配身柱。


16、咳嗽:

(1)外感咳嗽: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列缺、合谷。

【配穴】

①风寒袭肺:配风门、太渊;

②风热犯肺:配大椎、曲池;

③咽喉痛:配少商。


(2)内伤咳嗽: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太渊、三阴交。

【配穴】

①痰湿阻肺:配丰隆、阴陵泉;

②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

③肺阴亏虚:配膏肓;

④咳血:配孔最;

⑤胁痛:配阳陵泉;

⑥咽喉干痒:配太溪;

⑦盗汗:配阴郄;

⑧气短乏力:配足三里、气海。


17、哮喘:

(1)实证:

【主症】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配穴】

①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

②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

③喘甚者:配天突。


(2)虚证:

【主症】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配穴】

①肺气虚:配气海;

②肾气虚:配关元。


18、呕吐:

【治法】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

①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

②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

③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

④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⑤痰饮内停:配丰隆、公孙;

⑥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19、胃痛:

【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

①寒邪客胃:配胃俞;

②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

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④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

⑤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

⑥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内庭。


20、泄泻:

(1)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

①寒湿内盛:配神阙;

②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

③食滞肠胃:配中脘;

④泻下脓血:配曲池、三阴交、内庭。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

①脾气虚弱:配脾俞、太白;

②肾阳虚衰:配肾俞、关元;

③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

④久泻虚陷者:配百会。


21、便秘:

【治法】理肠通便。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

【配穴】

①热秘:配曲池、内庭;

②气秘:配太冲、中脘;

③冷秘:配神阙、关元;

④虚秘:配足三里、脾俞、气海;

⑤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


22、癃闭:

(1)实证: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中极、膀胱俞、秩边、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

①膀胱湿热:配委阳;

②肺热壅盛:配尺泽;

③肝郁气滞:配太冲;

④浊瘀阻塞:配次髎、血海。


(2)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关元、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

【配穴】

①脾虚气弱:配气海、足三里;

②肾气亏虚:配太溪、命门。


23、消渴: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取相应脏腑背俞穴及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配穴】

①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

②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

③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

④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

⑤上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

⑥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

⑦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


六、妇科病证针灸治疗:

1、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

【主症】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

【治法】调理冲任,清热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

①实热:配行间;

②虚热:配太溪;

③气虚:配足三里、脾俞;

④月经过多:配隐白。


(2)月经后期:

【主症】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连续2个周期以上。

【治法】温经散寒,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

①寒凝:配关元、命门;

②血虚:配足三里、血海。


(3)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

【治法】调补肝肾,理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

①肝郁:配期门、太冲;

②肾虚:配肾俞、太溪;

③脾虚:配脾俞、足三里。


2、痛经:

(1)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十七椎。

【配穴】

①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②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

【配穴】

①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

②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3、崩漏:

(1)实证:

【治法】清热利湿,固经止血。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

【配穴】

①血热:配中极、血海;

②血瘀:配血海、膈俞;

③湿热:配中极、阴陵泉;

④气郁:配膻中、太冲。


(2)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固冲止血。取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配穴】

①脾虚:配百会、脾俞;

②肾虚:配肾俞、太溪。


4、绝经前后诸证: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

【配穴】

①肾阴虚:配照海、阴谷;

②肾阳虚:配关元、命门;

③肝阳上亢:配风池、太冲;

④痰气郁结:配中脘、丰隆;

⑤烦躁失眠:配心俞、神门;

⑥纳少便溏:配中脘、阴陵泉。


5、带下病:

【治法】利湿化浊,固摄带脉。取足少阳、足太阴穴为主。

【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

①湿热下注:配水道、行间、次髎;

②脾虚:配气海、足三里、脾俞;

③肾虚:配关元、肾俞、照海;

④阴痒:配蠡沟、太冲。


6、缺乳:

【治法】调理气血,疏通乳络。取足阳明、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乳根、膻中、肩井、少泽。

【配穴】

①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②肝气郁结:配太冲、期门;

③痰浊阻络:配丰隆、中脘。


7、乳癖:

【治法】理气化痰,调理冲任。取局部腧穴及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足三里、太冲。

【配穴】

①肝郁气滞:配肝俞、内关;

②痰浊凝结:配丰隆、中脘;

③冲任失调:配关元、肝俞、肾俞。


七、儿科病证针灸治疗:

1、遗尿:

【治法】调理膀胱,温肾健脾。取任脉、足太阴经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

①肾气不足:配肾俞、命门、太溪;

②脾肺气虚:配肺俞、气海、足三里;

③肝经郁热:配行间、阳陵泉;

④夜梦多:配百会、神门。


2、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主症】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定志。取督脉及手少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四神聪、太溪、风池、神门、内关。

【配穴】

①肝肾阴虚:配三阴交、太溪;

②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③痰火内扰:配丰隆、劳宫;

④烦躁不安:配照海、神庭;

⑤记忆力差:配悬钟;

⑥盗汗:配阴郄、复溜;

⑦纳少:配中脘、足三里;

⑧遗尿:配中极、膀胱俞。


八、皮外伤科病证针灸治疗:

1、瘾疹:

【主症】起病急骤,皮肤突发瘙痒不止,可见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淡红或白色,边界清楚,此伏彼起,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者,病情较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风团时多时少时无者,病情较缓。

【治法】疏风和营。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配穴】

①风热袭表:配大椎、风池;

②风寒袭表:配风门、肺俞;

③胃肠积热:配天枢、足三里;

④血虚风燥:配三阴交、足三里;

⑤呼吸困难:配天突;

⑥恶心呕吐:配内关。


2、蛇串疮: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取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局部阿是穴、相应夹脊穴。

【配穴】

①肝经火毒:配行间、侠溪;

②脾经湿热:配阴陵泉、血海;

③瘀血阻络:配合谷、血海;

④便秘:配天枢;

⑤心烦:配神门。


3、神经性皮炎:

【治法】祛风止痒,清热润燥。取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

【配穴】

①风热侵袭:配外关、风池;

②肝郁化火:配行间、肝俞;

③血虚风燥:配肝俞、三阴交、足三里。


4、颈椎病:

【治法】通经止痛。取局部腧穴和手足三阳经穴、督脉穴为主。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悬钟、阿是穴。

【配穴】

①手太阳经证:配申脉;

②手阳明经证:配合谷;

③督脉、足太阳经证:配后溪;

④外邪内侵:配合谷、列缺;

⑤气滞血瘀:配膈俞、合谷;

⑥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

⑦上肢麻、痛:配合谷、手三里;

⑧头晕、头痛:配百会或四神聪;

⑨恶心、呕吐:配中脘、内关;

⑩耳鸣、耳聋:配听宫、外关。


5、落枕:

【主穴】外劳宫、天柱、阿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

①督脉、太阳经证:配大椎、束骨;

②少阳经证:配肩井、外关;

③风寒袭络:配风池、合谷;

④气滞血瘀:配内关、合谷;

⑤肩痛:配肩髃;

⑥背痛:配天宗。


6、漏肩风: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

①手阳明经证:配合谷;

②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③手太阳经证:配后溪;

④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⑤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

⑥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

⑦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7、扭伤:

【治法】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取扭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扭伤局部经穴。

①腰部: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

②颈部:阿是穴、风池、悬钟、后溪;

③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④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⑤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⑥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

⑦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⑧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8、肘劳:

【治法】舒筋通络。取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配穴】

①手阳明经证:配曲池、手三里;

②手太阳经证:配阳谷、小海;

③手少阳经证:配外关、天井。


九、五官科病证针灸治疗:

1、目赤肿痛:

【治法】疏风散热,消肿止痛。以局部腧穴及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配穴】

①外感风热:配少商、外关;

②肝胆火盛:配行间、侠溪。


2、耳鸣、耳聋:

(1)实证:

【主症】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耳鸣如潮,鸣声隆隆不断,按之不减。

【治法】疏风泻火,通络开窍。取局部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听会、翳风、中渚、侠溪。

【配穴】

①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

②肝胆火盛:配行间、丘墟;

③痰火郁结:配丰隆、阴陵泉、侠溪。


(2)虚证:

【主症】久病耳聋,耳鸣如蝉,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

【治法】补肾养窍。取局部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听宫、翳风、太溪、肾俞。

【配穴】脾胃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3、鼻鼽:

【治法】调补正气,通利鼻窍。取局部腧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迎香、印堂、风池、合谷、足三里。

【配穴】

①肺气虚寒:配肺俞、气海;

②脾气虚弱:配脾俞、气海、胃俞;

③肾阳亏虚:配肾俞、命门。


4、牙痛:

【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

①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

②胃火牙痛:配内庭、二间;

③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5、咽喉肿痛:

(1)实证:

【治法】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取局部穴,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廉泉、少商、合谷、尺泽、关冲。

【配穴】

①外感风热:配风池、外关;

②肺胃热盛:配内庭、鱼际。


(2)虚证:

【治法】滋阴降火,利咽止痛。取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溪、照海、列缺、鱼际。


6、近视:

【治法】调气活血,养肝明目。以局部腧穴及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睛明、承泣、风池、光明。

【配穴】

①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神门、足三里;

②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十、急症及其他病证针灸治疗:

1、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穴及手厥阴经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涌泉。

【配穴】

①虚证:配气海、关元;

②实证:配合谷、太冲。


2、内脏绞痛:

(1)心绞痛: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

【配穴】

①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②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

③痰浊阻络:配中脘、丰隆;

④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2)胆绞痛: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胆的俞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

【配穴】

①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

②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

③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④发热寒战:配大椎、曲池;

⑤恶心呕吐:配内关、足三里;

⑥黄疸:配至阳。


(3)肾绞痛: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俞募穴为主。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

【配穴】

①下焦湿热:配委阳、阴陵泉;

②肾气不足:配水分、关元;

③尿中砂石:配次髎、水道;

④尿血:配地机、血海;

⑤尿路上段结石:配京门、天枢;

⑥尿路中、下段结石:配水道、次髎。


3、肥胖症:

【治法】祛湿化痰,通经活络。取任脉穴及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脘、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

【配穴】

①胃肠积热:配上巨虚、内庭;

②脾胃虚弱:配脾俞、足三里;

③肾阳亏虚:配肾俞、关元;

④心悸:配神门、内关;

⑤胸闷:配膻中、内关;

⑥嗜睡:配照海、申脉;

⑦腹部肥胖:配大横、归来、下脘、中极;

⑧便秘:配支沟、上巨虚;

⑨性功能减退:配关元、肾俞;

⑩下肢水肿:配三阴交、水分。

浏览180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执医医考-中医各科病证治疗 执医医考-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