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收藏常用名词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作为铸钱标准或供上司检验。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给地方钱局,作为铸钱标准的样钱。
进呈样钱:地方钱局进呈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检验的样钱。
签字版:指金币、银币、铜币等机制币版别中雕铸有英文签名的一种。多为意大利雕刻师鲁·乔治的亲笔签名,一般在币面的边缘写有“L.GIORGI”之英文,或“L.G”的英文缩写。因文字细小,拓片上难发现,但在实物上却是很明显的。仅有少量试铸,作为馈赠留念用。市面所见,几尽伪品。
背逆:钱币正反面图文不相对,有移位现象。
重文:在铸钱过程中,由于铸模重复压制并移位而形成双重文字或图案,这种现象叫叠文或重文。
旋背:钱背以旋车加工者谓之“旋背”。车削之纹络由边向内,与边郭成若干同心圆状。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钱,表面氧化严重,锈色复杂。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正用钱:指作为正式流通的钱币。
陶币: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流通使用的一种镁土所制辅币,中心圆孔,表面红褐色,有“一分”和“五分”两种币值。其他时期陶质币多为冥钱。
站人:英国侵华期间在印度铸造的一种银元,称“英国贸易银”,面值壹元,背有女人像站立,右手执戟,左手提盾。我国俗称“站人”、“站洋”等。
鹰洋:公元1823年,墨西哥共和国成立后始铸。鸦片战争后,逐渐流入我国,数量巨大。一面有飞鹰啄蛇图案,另一面似冠,放射光芒。我国俗称“鹰洋”、“墨洋”等。
材质:指铸造钱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一般由铜、金、银、铁、镍、铝、铅等。
花星:清代机制币上的星纹图案。有梅花星、米字星、十字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圆点星等。
珠圈:由众多的圆点组成的圈形图案。通常铸于币的中央与边缘之间。
边道:铸币周边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鹰洋边等。边道的精细均匀程度,是区分铸币真伪的重要方面。
沙版:采用翻砂工艺铸造出来的铜元。银币也有这种非机制品。
库平:清代国家金、银库的标准重量。康熙时撰《律吕新义》,以古十二殊为当时二钱五分,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后编订度量衡表,以金属的立方寸重量为衡制标准。库平一两合37.301克。后来,中央与地方,或不同时期的库平均有差异。
厂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官局铸造标准银币的一种计算单位。币值共分一钱、二钱、五钱、七钱、一两五等。仅属试铸,并未获准流通。清末吉林市俗称“船厂”,故其所铸银币的标重称“厂平”。厂平一两合35.86克。
湘平:清末湖南湘潭县所用称量银两的一种标衡,银每两重35.84克。清代咸丰以来,士兵多湖南人,所以军队中多用湘平称银,后在湖南全省推广,涉及长江流域各大商埠及新疆等地。湘平一两合36.65克。
法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纸币,并规定这些纸币为法定货币,简称“法币”。
龙图:清代铸币中最常见的图形。有坐龙、立龙、飞龙、官局龙、大清龙等。
坐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龙头正向,身呈“S”状蟠曲,其势如坐而得名。
立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分为水龙和旱龙(无水波纹)。
飞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飞翔之势而得名。
长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长而直得名。
短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短而直得名。
曲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左右分开且弯曲得名。
大尾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尾特大而得名,龙须多达12道,且伸入云端。
反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尾右转,其龙身作反“S”状而得名。
杂坑货:指一批机制币不是一次出土或发掘的,状态非常不统一。这样的机制币在大宗交易时非常省力,鉴定真假时必须非常认真。“杂坑货”的银币在交易时价格明显低于“一坑货”。
一坑货:个别地区的泉友也将其称为“号挨着号”、“连号”等纸币习惯术语来形容“一坑货”机制币。“一坑货”指一批机制币因为某种特定原因被收藏在一起,所以这些银币被氧化的程度基本一样,币身的包浆或附着物也基本一致,尤其是相接壤的机制币最为一致。这种机制币的辨伪最为容易,只要鉴定其中部分机制币的真伪即可断定全部机制币为真品,这样在大宗交易时省时省力。尤其“一坑货”的银币深受币商和投资者的喜爱。在大行情出现时,“一坑货”银币的价格稍稍高于行市价。
通货:是指流通过、品相一般的货,一般用通货价衡量银元涨落。
通走货:是指不论好坏,一坑全走的货。
卷首:打卷机制币的第一枚,因为是第一枚机制币,所以其中一面有氧化,而另一面未氧化并且呈现白光,其整体币身包浆的状态非常有特色。
哑版:也称“闷板”,敲击个别受到较大外力的机制币时,币身不发出声响。这是因为当机制币受到较大外力并产生变形,敲击变形机制币无法产生共振,所以没有声音。许多打戳的银元都属于“哑板”银币,这种银币一般经济价值不高。
五彩:其中“五”不是指数字5,是指多种多样的意思,所以“五彩”银币是指一枚银币的包浆具有数种颜色,五彩斑斓的美丽包浆眩人眼目。
环彩:指银币彩色包浆的形状,其形状必须是呈现出环状彩浆。其中最为珍贵的“环彩”包浆是具有过度色泽的“环五彩”包浆。
蓝彩:五彩银币的一种特殊形式,笔者称“魔幻蓝”,银币的包浆是以蓝色为主并且带有光度的包浆。
黄油光:主要特指机制银币,银币表面发生微氧化形成一层很薄的钝化膜,致使原光银币的颜色微微发黄,像黄油一样色泽柔美。
车轮光:指银币一面对光转动时,表面会看到两面反光,像车轮一样转动。
全深打:主要形容铜圆的铸造工艺,由于铜圆的铸造工艺不如银币,相同品种的状态相差很大,有许多品种竟然很难找到压力足、图案全、文字清晰的铜圆。如果一枚铜圆文字清晰、边缘高耸、图案完整,这种状态的币就符合“全深打”。
深打全细节:也可以称作“ 三全”(内齿、文字、图案都完整),因为个别品种的机制币虽然是“全深打”,但天生内齿不全,这种内齿不全的机制币不能称作“深打全细节”。
深打全龙鳞:用来形容“龙”题材的清代机制币。由于受到压力、磨具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龙”题材的机制币龙鳞铸造的不全,所以一枚龙鳞完整的机制币被称作“深打全龙鳞”。
爆(龙)鳞:个别深打全龙鳞的机制币龙鳞特别挺拔,甚至用手指触摸龙鳞时,指尖有被龙鳞刮磨的感觉。
1-中花:清代银元中花位置常以满文为主,满文内容主要是对应钱币的汉文名称,比如“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也有极少部分中央位置是记局记地者,或空白的情况。民国时期银元中花位置常常饰以花瓣或珠点。
2-珠圈:珠圈的粒数是区分版别的一个方面,珠圈的大小、形状以及连接关系也有不同。
3-边花:钱币边缘的花纹装饰,种类繁多,因花而异,比如珠点、五角星边花、四瓣花、六瓣花等。甚至有以满文或纪年文字作为边花的。边花的作用是为了分隔钱缘的文字,一般来说清代银元多数是分隔记地和记重信息。边花如果是纹饰,通常正反面边花式样一致。民国银元的边花装饰意义则更大。
4-马齿:钱币边缘的齿状纹饰,因形似马的牙齿故名。马齿是银元常见的防伪装饰,有的呈粒状,称粒齿。长者被称为长马齿,短者被称为短马齿。
5-边道:银元边道常常是齿边,通常都称呼为“边齿”,边齿的种类很复杂,是鉴定真伪的重点。也是防止磨边盗银的特殊设计。
光边:边道光洁,没有齿状设计。我国流通银元中没有这样的设计,主要出现在银章中。
直齿:没有采用倒角工艺,齿边呈平行的直线。这种齿边有粗、细之分;
橄榄齿:在铸币之前对币坯先行倒角,铸造后就会留下看似中间宽两头窄的效果,形同橄榄;
鹰洋齿:这是墨西哥老版鹰洋的典型边齿,故名。此边齿在袁像银元中极为罕见;
T形齿:边齿成两两相对的T字形者,罕见;
人字齿:是老江南银元中的边齿类型,由鹰洋齿演变而来。
弱打:是指在印制过程中,由于机器力度过小,导致币面印刷变浅,从而形成弱打币。多是因机械原因,另一原因就是模具寿命将至。在此提醒广大的泉友,银元中心弱打要格外小心,假货的可能性极大。
如下图的民国三年甘肃加字袁大头,右侧这枚的“肃”字的左半边,明显较浅,这就是典型的弱打币。
▲右侧为弱打币
复打:是银坯在印花过程中,受到两次以上的错位冲压,致使局部相同图案出现叠加。需要指出的是,“复打”图案是面而不是点。
像下面这枚银元,就出现了两个“造”字。
▲袁大头复打
▲袁大头常见脱字现象
透打:属机械压力过大,造成银元一面图案反映到另一面。
像下面这枚银元,“圆”字下方就能看到袁像的衣领透打条纹。
▲民国十年袁大头常现此种透打
阴打:属模具原因造成,是由于模具间在没有银坯的情况下相互接触,使对方模具上的图案留下碰痕,最后“阴打”图案反映到成品的银元上。
▲透打与阴打
如何区分“透打”和“阴打”?
关键是要看银元图案是凸透现象还是凹透现象。
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团的轮廓和面积,模糊的轮廓和图案面积较大者叫“透打”。
清晰的线形轮廓,并且图案面积较小者是“阴打”。在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银元上多见头像,圆字,叶片“阴打”。
原光老银元:是指至今仍带有出厂时的原始光泽的老银元,可以简单理解为未流通过。原光的意义,原本是衡量老银元上等品级的标志,因为一枚老银元是否带有原光或带多少原光,直接反映了该银元的使用状况和磨损程度,价值有天壤之别。
▲原光民国27年镍币
原光老银元经过近百年的保存或埋藏,其光泽已经和新银币的光泽有所不同,通常的观感特征为有一定厚度和硬度的乳白色,类似面粉,因此常被收藏者称为“粉光”;
被长期埋藏于南方潮湿地区所表现出的原光则类似于湿石灰,被称为“窖藏原光”;
被长期存放于木箱内所表现出的原光则泛金黄色,被称为“金光”。
早期的制假者用洗银液将普通品表面的锈色包浆洗净,以此冒充原光,但洗过的老银元表面的光泽类似新银币的光泽,观感没有“粉”、“厚”的感觉,而且原有的磨损度无法改变,因而比较容易辨别。
如下图,左为原光,右为洗过的银元。
▲左为原光银元,右为水洗过的银元
近年来,一些制假者将大量沉淀银泥的洗银液或沉淀金泥的洗金液搅混,然后用来清洗老银元,有意将银泥或金泥残留在老银元表面,观感很像“粉光”或“金光”。但是,残留的银泥或金泥颗粒松散,有漂浮感和水渍样,因此购买者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分辨。
带光:机铸银币铸造时用黄油脱模,银币表面在黄油的作用下,氧化形成浅褐色或微蓝色的一层很容易被破坏的原有光泽,这种光泽被称为“带光”。由于这种光泽很容易保护,因此“带光”的银币基本上是未经使用的,自然也就弥足珍贵。
▲带光的三年袁大头
“带光”且未流通的银币,被人们公认为品相很好的银币,这种银币的价值超过不“带光”同种类同版别银币十倍甚至几十倍。
目录 返回
首页